我们为了追求室内舒适,却在室外制造更多热量,最终加剧了热浪,反过来逼迫我们更依赖空调。这确实是一个复杂的“死循环”,但并非无解。
1. 源头减少热量产生与进入:
被动式设计与建筑改造:
超级隔热:加强墙体、屋顶、门窗的保温隔热性能(使用高性能保温材料、双层/三层玻璃、Low-E玻璃),阻挡外部热量进入,减少室内冷量流失。
遮阳系统:广泛应用外遮阳(遮阳篷、百叶、垂直绿化)、内遮阳(窗帘)和智能玻璃(可调节透光率/隔热率)。外遮阳效果远优于内遮阳。
自然通风设计:优化建筑布局和门窗位置,利用风压、热压原理促进自然通风,在适宜时段(如夜间、清晨)引入凉爽空气,排出热空气。
浅色/高反射率表面:推广使用浅色屋顶(冷屋顶)、浅色墙面和路面,反射更多太阳辐射,降低表面温度。
绿色基础设施:
垂直绿化/屋顶绿化: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吸收热量,提供遮荫,直接降低建筑表面及周边空气温度。
增加城市绿地与水系:树木提供遮荫,蒸腾作用降温;水体(河流、池塘、喷泉)蒸发吸热,显著改善局部微气候。
2.提高制冷效率与减少排热:
采用更高能效的空调设备:推广使用能效比(EER/COP)最高的空调(如变频空调、使用环保冷媒的型号),强制淘汰老旧低效设备。同样制冷量下,消耗更少电能,意味着发电厂排放的热量和温室气体也减少。
利用废热/环境冷源:
区域供冷/热电冷联产:大型区域供冷系统效率通常高于分散的个体空调,并能更有效地管理废热(例如用于生活热水或工业过程)。热电冷联产将发电余热用于制冷,提高能源利用率。
地源/水源热泵:利用地下或水体相对恒定的温度作为冷热源,效率远高于空气源热泵(普通空调),因为土壤/水体温度夏季低于空气温度,冬季高于空气温度。其散热/取热过程对地表大气温度影响极小。
光伏驱动空调:利用屋顶或建筑立面安装的光伏板发电直接驱动空调,减少对电网的依赖,尤其能缓解用电高峰期的电网压力,并间接减少化石能源发电产生的废热。
新型制冷技术研发:探索磁制冷、声制冷、辐射制冷等不依赖传统压缩制冷循环、能效更高或排热更少的技术。
3. 改变行为模式与需求:
合理设置空调温度:这是个人最容易做到且效果显著的措施!夏季将室内温度设定在 26-28°C而非过度制冷(如22°C)。每提高1°C设定温度,可显著节省能耗(约6-10%),并减少室外排热量。
智能控制与按需使用:使用智能温控器、传感器和程序设定,在人离开时自动调高温度或关闭空调,在回家前提前适度开启。避免房间无人时空转。
结合其他降温方式:在不太炎热的时候,优先使用电风扇(包括吊扇、空气循环扇)、穿轻薄透气的衣物、多喝水。风扇能加速汗液蒸发,提高人体舒适度,其能耗仅为空调的几十分之一。
改变社会规范与着装要求:在允许的场合,推广更适应本地气候的、轻便透气的商务便装或休闲装(如允许不穿西装外套、不打领带),减少对低温空调环境的需求。
接受适度的温度波动:认识到人体对温度有一定适应能力,不必追求恒定不变的低温环境。在安全前提下,稍微提高对“热”的耐受度。
4.城市尺度的规划与管理:
控制城市热岛效应:通过强制性的绿色建筑标准、增加公园绿地比例、保护通风廊道、减少硬质铺装、推广冷铺装材料等措施,系统性降低城市整体温度。凉爽的城市环境自然降低了对空调的依赖。
能源结构转型: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(风、光、水、地热等),替代化石能源发电。这不仅减少碳排放,也直接减少了发电过程中排放到环境中的巨大废热量。
错峰用电与需求侧响应:通过电价政策鼓励用户在非高峰时段使用空调,利用智能电网技术平衡负荷,避免极端高峰时所有空调满负荷运行导致电网崩溃和效率下降。
政策法规与激励:制定严格的建筑节能标准、空调能效标准;对采用被动式设计、绿色屋顶、高效空调、光伏发电等给予补贴或税收优惠;对高能耗建筑或过度制冷行为征收额外费用。
解决这个死循环需要多管齐下,从建筑设计、设备效率、个人行为、城市规划到能源结构进行全方位的变革。
最根本的是通过被动式设计(隔热、遮阳、通风、绿化)最大程度减少对主动制冷(空调)的需求。当必须使用空调时,选择最高效的设备(热泵技术)并合理使用。
无论是减少热量进入(建筑能效),还是提高热量搬运效率(空调能效),或是减少产生热量的能源(可再生能源),提高效率是贯穿始终的核心。
热岛效应是恶性循环的重要推手,因此城市规划层面的降温措施(绿地、水系、通风、冷表面)至关重要。
社会需要重新思考“舒适”的定义,接受更符合自然节律的温度范围和着装规范,并养成节约用能的习惯。
这确实是一个艰巨的挑战,涉及技术、经济、社会和文化的复杂转变。但随着高效技术的普及、绿色建筑理念的推广、城市规划的改善、可再生能源的崛起以及公众意识的提高,这个“死循环”是可以被逐步打破的。每一步微小的改变——无论是你选择多开一扇窗而非立刻开启空调,还是社区种下一片绿荫——都在为这个城市的清凉添砖加瓦。人类智慧创造的困境,终将由更清醒的智慧解开。当城市学会像森林一样呼吸,当建筑学会像树荫一样思考,我们便能重新找回那份无需对抗自然的清凉。
亿融配资-配资怎么玩的-东莞配资平台-股票配资论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